我调教同学的放荡麻麻成了人生导师,这段奇遇让我明白……
高中那年,我的同桌小林总是迟到,课桌里常塞着半抽没拆封的烟。直到有次数学补课,我发现他的母亲——那位被全校师生冠以“放荡麻麻”标签的中年女人,正蹲在操场上帮他捡烟盒。

“妈,你疯了吗?”小林冲她喊,她却笑得像个犯错的孩子:“你烟抽得凶,我总要找个法子让你少买几包。”这个画面让我想起巷口修表铺那位总爱穿艳裙的老太太,她们不过是比其他人更懂得用独特方式守护孩子罢了。
调教背后的真相:一场双向治愈
那之后我常被叫去小林家,名义上是帮他补习,实则是看她“调教”儿子。她会把一叠试卷卷成烟杆塞进他手里:“做不完五套题,先别碰这新买的电子烟。”会把买彩票的钱全换成补课资料:“赌徒心理要趁早改,比戒烟容易。”直到我才发现,所谓“放荡”,不过是她用叛逆外壳包裹的深情。
一次她带我们去KTV,我说她唱逍遥叹时的眼神真不像家庭主妇。她突然倒空整杯柠檬茶:“你妈总说我浪,可我浪惯了怎么突然端方方正正的茶?我生了个不安分的儿子,就该用比他更浪的方式治他。”
当标签褪去:我从她身上学到的人生课
有回下着雨,小林在楼梯转角抽烟被班主任抓现行。那女人冲进办公室时怀里抱着三袋护手霜,把瓶身磨得发亮:“我儿子手背都抽出茧了,你们说他还能拿得了好成绩吗?”她能把最难堪的事讲得冠冕堂皇,把最俗套的道理说得让人想流泪。
后来我才知道,那些被我们当作风流韵事的聚会,其实是她为儿子攒活动经费的计划。那些被当成放荡行径的举止,不过是因为她比其他人更懂得用世俗标准之外的方式生活。她说过:“养个不安分的崽子,就得先用更不安分的姿态先赢过他。”
比血缘更真实的羁绊
高三那年填报志愿,小林写的是口腔医学。我问他怎么突然改主意,他说他妈最近牙齿过敏得厉害,连胡萝卜都没法啃。后来逢年过节去她家,看见她戴假牙的样子,倒让我想起年轻时戴假发上班的姑妈。
她说:“总有人说我浪,可浪惯了总归是要浪出点名堂来。就像你随便弄点乱七八糟的爱好,总要能唬住人装出点正经样子。”这话像块糖,入口先甜,含着含着就发苦。
最重要的课:我们都太急着给他人贴标签
小林高考那年的最后一门课,他爸在考场外嗑瓜子,她却端着保温杯守在医务室。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他们三个照全家福时我才明白:所谓浪女,不过是比普通母亲更懂得在规矩之外辟出条生路。
我总在想,要是她能年轻几岁,能不能活成另一种样子。可后来遇见巷口穿艳裙的修表铺太太,我才懂每个女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,都藏着比故事更深层的考量。
那些被误解的“放荡麻麻”,或许正是用最不循规蹈矩的方式,把最循规蹈矩的爱给了孩子。